close
中秋,月亮,秋分,朝日,十五日
提問: 賞月為何選在中秋? 問題補充: 十五月月有,月亮月月圓,賞月為何選在中秋呢? 医师解答: 說法一:中秋源于帝王祭拜活動
中秋的由來,據說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。《禮記》中記載:“天子春朝日,秋朝月。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。”這里的“夕月”即“拜月”之意。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,后來達官文士也效仿,此風逐漸傳到民間。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。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,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。

說法二: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
八月十五中秋節,江南又稱八月節,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。 作為歲時節令,中秋節形成較晚,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,東晉時,在南京“牛渚玩月”,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,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。 八月十五,時屆三秋之中,故謂中秋。中秋時節,氣溫已涼未寒,天高氣爽,月朗中天,為玩月最佳時令,人們多愛此時玩月,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,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。

說法三:中秋與時令

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,各家都拜土地神。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。從時令上說,中秋是“秋收節”,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,自古以來,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,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,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《詩經》中就有描繪。從淵源上說,中秋又是“祭月節”,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。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:春祭日,秋祭月。最初祭月的日子在“秋分”這一天,“秋分”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,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,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,逐漸約定俗成,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。從科學觀察來看,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,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,而此時,西北風還很微弱。如此,濕氣已去,沙塵未起,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,天空特別潔凈,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,是賞月的最佳時節。恰如古詩所云:“光輝皎潔,古今但賞中秋月,尋思豈是月華別?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。”

說法四:“中秋”的得名
根據我國的歷法,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,為秋季的第二個月,稱為“仲秋”,而八月十五又在“仲秋”之中,所以稱“中秋”。中秋節有許多別稱:因節期在八月十五,所以稱“八月節”、“八月半”;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“月”進行的,所以又俗稱“月節”“月夕”;中秋節月亮圓滿,象征團圓,因而又叫“團圓節”。在唐朝,中秋節還被稱為“端正月”。 中秋一詞始見于《周禮》:“中春晝,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;中秋夜迎寒亦如云。”據歐陽詹《長安玩月詩序》記載:“秋之于時,后夏先冬,八月于秋,季始孟終:十五于夜,又月之中。稽于天道,則寒暑均,取于月數,則蟾魂園。”這就是說,舊歷八月十五日,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間,故謂之中秋。 據說中秋節在兩漢時已初具雛形,其時在立秋日。至唐代已出現登臺觀月、泛舟賞月、飲酒對月等活動。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,節日里有祭月、拜丹、賞月、吃月餅之俗。明清以來的京師,此風一直未衰。

說法五:中秋吃月餅的由來
中國很早就有在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那天吃月餅的習俗,這種習俗的來源說法不一。 普遍的說法是:唐朝時,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,平定其屢次的侵犯,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,轉戰邊塞,結果屢建奇功。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。為了慶祝勝利,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,軍民狂歡通宵。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,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。太宗李世民大喜,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,取出彩色圓餅,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: “應將胡餅邀蟾蜍即月亮。”隨后,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。從此,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。
今天,我們在中秋節吃月餅,不僅為了慶祝豐收,而且也是對親人團圓的一種期盼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hhan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